立即
报名

推荐书目

著作者:黄孝纪


微信图片_20241016154115.jpg


在时光的褶皱里打捞永恒

        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《八公分的时光》,是一本以微观视角丈量宏大时代的散文集。作者以八公分长的老胶片为引,在时光的暗房中冲洗出被岁月冲淡的记忆,将个人史、家族史与时代史叠化为胶片上的显影,完成了一场关于记忆保存与生命意义的深刻叩问。
        一、胶片匣里的时光考古
        全书以“八公分”这一具象尺度展开叙事——这是标准35毫米胶片的宽度,亦是承载一代人集体记忆的物理载体。作者从家中阁楼的老木箱起笔,那些卷曲发黄的胶片如同封印时光的琥珀,将读者拽入黑白默片般的年代。从供销社柜台前的糖果纸到厂区礼堂的露天电影,从母亲出嫁时的绣花鞋样到父亲珍藏的《青春之歌》电影票根,这些被精心丈量的“八公分”物件,构成了私人记忆的坐标系,更折射出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质光谱与精神底色。
        二、解冻的冰层:个体叙事中的时代波纹
        书中最动人的笔触,在于对历史褶皱的温柔抚平。当作者以病理医生般的细致,用游标卡尺丈量祖辈的粮票、父母的结婚证、自己的准考证时,冰冷的数字测量最终都通向温热的生命故事。在《冻伤的向日葵》一章中,八公分长的向日葵茎秆成为串联三代人命运的意象:祖父在伪满时期埋下的种子,父亲在文革期间偷藏的标本,以及“我”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重栽的植株,植物的年轮里刻写着不同世代的生存智慧。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,让宏大的历史变革在微观叙事中显影,如同胶片上的潜影经化学药剂显影般清晰。
        三、记忆的拓扑学: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变奏
        作者对时空关系的处理颇具匠心。老宅的八仙桌、医院的走廊、粮站的长队,这些标准化空间在记忆中被解构重组。在《测不准的时光》篇什里,母亲分娩时的产床与股票交易所的电子屏形成奇妙对位,两个相隔三十年的空间通过“八公分心电图纸”产生量子纠缠,生命的诞生与资本的狂欢在时间轴上形成荒诞交响。这种蒙太奇式的空间拼贴,打破了线性叙事的窠臼,让记忆成为可折叠的莫比乌斯环。
        四、暗房中的哲学沉思
        当数码浪潮冲垮胶片时代,作者在书末的暗房里完成了对记忆媒介的终极叩问。那些需要精确控制显影液温度、定影时间的传统工艺,恰似记忆本身的脆弱与珍贵。在《八分之三秒》中,作者计算一卷胶片能容纳的时光切片,这个看似数学题的追问,最终指向存在主义式的哲学命题:当记忆可以无限复制,当瞬间能够永恒定格,我们该如何面对生命的有限性?
        五、文学性的显影艺术
        全书语言如老式放大机下的相纸,在显影液中渐次浮现诗意。作者善用通感修辞,将胶片的颗粒感转化为“记忆的雪暴”,把显影液的酸涩气味写成“时光的醋意”。这种文学与影像的跨媒介叙事,使文字本身成为显影的胶片,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二次创作。
        在短视频吞噬注意力的时代,《八公分的时光》如同一台需要手动过片的机械相机,强迫我们放慢节奏,在丈量与凝视中重建与记忆的庄重仪式。当合上书页,那些被精确计算的“八公分”早已超越物理尺度,成为丈量生命厚度的精神标尺——原来时光从不曾流逝,它只是静候在某个维度,等待我们用合适的尺规将其打捞。


微信图片_20241014144027.jpg


作者简介

黄孝纪,知名乡土文学作家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文津图书奖、冰心散文奖、孙犁散文奖得主。2012年以来,以出生地湘南山区八公分村为样本,书写中国南方乡村社会变迁。

已出版八公分系列散文集《八公分的时光》《八公分的味道》《瓦檐下的旧器物》《一个村庄的食单》《故园农事》《节庆里的故乡》《老家什》《庄稼人》等多部,作品多次入选国内权威好书榜。

其中,《瓦檐下的旧器物》《一个村庄的食单》《节庆里的故乡》《老家什》先后入选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。

《瓦檐下的旧器物》《一个村庄的食单》《节庆里的故乡》《故园农事》版权分别输出到俄罗斯、意大利、埃及、拉脱维亚及中国台湾地区。


联合主办